石阶上的“蹲式调解”:一场跨越千里的亲情救赎
阳光炙烤着山谷,蝉鸣声此起彼伏,清太坪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一起赡养纠纷正陷入僵局。
“要么给钱养老,要么断绝父子关系!”听到儿子在电话里说每月给付500 元赡养费时,近70岁的老人气愤地拍着桌子,当场拒绝这一调解方案,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承办法官邓锦涛随即走出调解室,发现老人并未走远,他佝偻着背坐在法庭门前的台阶上,指尖的香烟快燃到了一半,老人猛吸一口,烟灰散落到脚边。
“老人家,这天热啊,咱们就在这儿透透气,聊聊?” 邓锦涛抹了把额头的汗,顺势坐在老人的身旁。
一场融冰释怨的调解在石阶上悄然开启——
阶前忆往事 旧怨显伤痕 老人颤巍巍地将病历本摊在台阶上,纸页被风掀起边角,他用枯瘦的手指按住:“你看这糖尿病,每月胰岛素就得几百块,身上这些手术疤,哪回不要钱?” “现在说缺钱,要我赡养?大哥在的时候,什么好事都紧着他,连我结婚那天请老人到场观礼,老人却说‘路远不去’,电话里连句祝福都没有!”话音未落,电话那头的被告泣声频出。 家庭的旧伤疤在阳光下彻底撕开。近70岁的原告曾经所有偏爱给了长子,作为次子的被告自小在“你要让着哥哥” 的叮嘱中长大。几年前,老人的长子不幸意外离世。 如今,独自在千里之外工地上的被告突然接到赡养诉求,积压半生的委屈轰然爆发:“他走了才想起还有我这个儿子?这些年我在外面打拼,谁问过一句冷暖?” 老人别过头,石阶上的病历本被汗水洇出淡淡的水渍。 石阶拉家常 情理暖人心 “赡养是法定义务,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不管过去有啥疙瘩,儿子养爹天经地义。”邓锦涛先给被告讲明了法理底线。继而又转向老人,“但您说‘断绝关系’,这话不能说啊。血脉亲情是老天爷给的,打断骨头连着筋,长子不在了,您和他是世上最亲的人了。真要断了,夜里想起来能不心疼?” 电话那头的被告叹了口气:“邓法官,我不是不养,只是心里憋得慌。我妻子没啥收入,还有孩子要养,一人挣钱全家花,连每月房租水电就压得喘不过气。” 邓锦涛接过话头:“我懂你的难,但老人家现在糖尿病缠身,连基本医药费都发愁。咱把账算细点,你每月收入多少,能匀出多少?老人家的医药费、生活费大概要多少,咱们一笔一笔捋。通过这次调解把你们两爷子的心结打开,何乐而不为呢!” 他指着台阶上的阳光:“你看这太阳,晒在身上热,但暖人心。过去的事咱不回避,但往前看,他是你爹,你是他儿子,这份情比啥都重。” 老人突然抹了把脸,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我不该说断绝关系,有些事我也确实过分了……” 被告在电话那头说:“爸,过去的…… 就算了。” 热阶化寒冰 亲情再延续 在蝉鸣与风声里,双方的心结渐渐解开。在邓锦涛的引导下,他们算了笔“亲情账”,老人把日常开支紧打紧算,被告也应声承诺以后每月按时把赡养费打到老人的“一本通”。 “钱我会按时给,爸的病该治还得治。” 电话那头的被告声音哽咽。老人点点头,把皱巴巴的病历本小心翼翼折好,长叹一声:“哎,都不容易。” 邓锦涛看着这一幕,起身时发现石阶已被晒得滚烫,就像此刻慢慢回暖的亲情。 石阶承暖意,法治润人心。这场露天调解没有笔录,却记牢了百姓的难处;没有法台,却让法理走进了心里。清太坪人民法庭的三级石阶,晒过烈日,淋过雨雪,见证过无数家长里短。当法治精神顺着石阶流淌进百姓心坎,那些被岁月刻深的伤痕,终会在法理与温情中慢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