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赴实践,以热爱启征程
时光匆匆,为期一个月的法院立案庭实习转瞬即逝。初到这里时,我带着对法律工作的懵懂好奇,以为这段经历不过是“看文书、理档案”的短暂体验;可当实习接近尾声,那些在调解书里藏着的温情、判决书里彰显的正义、档案中封存的故事,以及与当事人交流时传递的温度,早已让“法律”二字从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变成了我心中具象而鲜活的信仰。这一个月的点滴积累,不仅让我熟悉了司法工作的基础流程,更让我在平凡的日常里,读懂了法律的重量与温度,也让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在心底悄然扎根。
我的实习工作,主要围绕校对法律文书、整理档案和协助接待当事人展开。起初接触法律文书与开庭笔录时,我总下意识地用“学生思维”去关注格式是否规范、条款是否完整,却忽略了文书背后的故事。直到有一次,我翻阅一份金融合同纠纷的调解书,证据中聊天记录显示双方对赔偿方案并无异议,只是赔偿方当事人实在手头紧张拿不出钱。从那以后,我再看文书时,会不自觉地去琢磨“为什么双方会达成这样的协议”“这个判决思路如何平衡双方权益”,而这份思考,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法律不是课本上的条文,而是守护生活的工具。 整理档案的工作,同样让我在琐碎中收获成长。刚开始整理卷宗时,我总觉得这是“体力活”:按顺序排好起诉状、证据材料、裁判文书,核对页码、贴好标签就行。可当我整理一起离婚纠纷的档案时,我看见双方的调解笔录中显示双方都没有对这段婚姻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只是家庭条件原因导致双方多年相隔两地,没有过多交流,长此以往互相生厌造成表面上的“感情破裂”。但我相信,双方只要多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我捧着这卷档案,突然明白:这些整齐排列的纸张,不是毫无生气的文件,而是当事人的生活片段、是他们对亲情与正义的期盼。那之后,我整理档案时总会放慢速度,每一页都轻轻翻阅、仔细核对,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辜负了这份藏在卷宗里的信任。 实习期间,我还偶尔协助法官接待当事人,这也让我对“司法为民”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立案庭的接待窗口前,总有带着焦虑与困惑的人:有因工资被拖欠而红着眼眶的农民工,有因家庭矛盾而愁容满面的阿姨,有因不懂程序而手足无措的老人。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过七旬的爷爷来咨询如何起诉索要赡养费,他说话有些含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我先给爷爷倒了杯热水,蹲在窗口边听他慢慢说,然后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起诉需要准备的材料,还帮他把材料清单写得清清楚楚。当爷爷反复说着“谢谢你啊小姑娘”,颤巍巍地拿着清单离开时,我心里满是暖流。原来,接待当事人不需要多么专业的“话术”,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同理心,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解释法律,用真诚的态度缓解他们的焦虑——而这,正是司法工作最动人的“温度”。 当然,这一个月的实习也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因为对法律条文理解不深,我在准备笔录时漏掉了关键信息,幸好法官及时提醒;整理档案时也曾因为疏忽放错了材料页码,不得不重新核对;接待当事人时,面对他们激动的情绪,我也曾手足无措。但每当我看到法官们即使加班到傍晚,也依然认真核对每一份案卷;看到当事人拿到受理通知后露出安心的笑容;看到自己整理的档案整齐地摆进档案柜,成为司法程序的见证时,所有的挫败与疲惫都烟消云散。我渐渐明白,法律工作或许没有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但每一份细致、每一次坚守,都在为公平正义添砖加瓦。 回望这一个月的实习,它或许短暂,却足够深刻。我没有参与惊天动地的大案,却在平凡的日常里触摸到了法律的本质——它是严谨的,每一份文书都需要经得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它也是温暖的,每一次接待、每一份调解,都在传递着司法的善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对法律的热爱,不是源于对“光鲜职业”的向往,而是源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源于每一次用专业与真诚帮助他人后的成就感。 如今,实习虽已结束,但它在我心中种下的“法律种子”才刚刚萌芽。未来,我会带着这一个月的收获与感悟,继续深耕法律知识,锤炼专业能力,始终记得卷宗里的那张儿童画、老人感谢的话语,以及法官批注里的温情。我愿以这一月的实习为起点,带着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坚定地走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用所学所长,守护每一份信任,传递每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