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锤击破“局中局”
近日,巴东法院水布垭人民法庭审结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揭开了“擦边带货”与“知假买假”的“局中局”面纱。
2023年4月,麦某某在其“抖音”账号上发布动态,内容为“泰国进口!英雄咖啡!欢迎订购!”并附有案涉咖啡小袋外包装照片。2024年10月,蓝某某与麦某某私信取得联系,在沟通案涉咖啡的购买事宜后达成交易。蓝某某支付麦某某购货款5000元,麦某某按约定通过快递将案涉咖啡邮寄给蓝某某。
蓝某某收到案涉咖啡后即以咖啡存在质量问题向麦某某索赔,但双方沟通协商未果。蓝某某遂委托某检测技术中心对案涉咖啡进行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检验结论为“不合格”。尔后,麦某某亦委托某产品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案涉咖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有毒有害成分,未检出”。
蓝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从麦某某处购买的案涉咖啡为有毒有害食品且该进口商品包装没有中文标示,侵害其合法权益,要求退还购货款5000元并支付购货款10倍的惩罚性赔偿金。而麦某某也有另外一番说辞,认为蓝某某明知案涉咖啡外包装没有中文标示而购买,购买后又以包装没有中文标示为由索要高额赔偿明显不合理,而且在出售案涉咖啡时已经说明了案涉咖啡功效,蓝某某在已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批量购买,收货后又以案涉咖啡存在有毒有害成分为由索赔,也不合常理。
通过组织双方进行举证质证,主审法官敏锐地察觉到了案件中的“蹊跷”。因此,在法庭调查阶段,主审法官以一个个犀利的提问抽丝剥茧般地让隐藏背后的真相浮出水面。
原来,麦某某请朋友海外代购了案涉咖啡,在食用后发现并没有宣传的相应功效,遂萌生了在其个人抖音账号销售存货的想法。其发布抖音动态后,时隔一年,蓝某某主动联系要求购买。在双方就案涉咖啡的功效、价格、用量等沟通一致后,麦某某遂将存货全部出售给了蓝某某。蓝某某收到案涉咖啡后,从收货之时就录制了打开包裹、取出货物、开袋食用等整个过程,收集组织相关证据,在少量食用后就表示存在身体不适,要求麦某某赔偿,并将案涉咖啡送检。经检索,蓝某某还涉及十余起类似的买卖合同索赔案件。麦某某原想着终于可以将存货兜售出去,却没想到被蓝某某盯上了10倍赔偿。
庭审后,经主审法官释法明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麦某某对庭审查明的事实确认无异议,并认识到了自媒体带货并非没有限制,所出售的货物应当符合相关行业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确定的标准。蓝某某也认可了自己明知所购买商品存在包装瑕疵而又以此为由索赔的事实,认识到其在该买卖合同缔约过程中也存在过错。最终,麦某某退还蓝某某货款5000元并当庭履行,蓝某某则自愿放弃了10倍惩罚性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自媒体带货是新兴行业,是市场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产物,但是带货者应当对所售货物的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我行我素,忽视行业要求和道德底线,更不能制假卖假触犯法律红线。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身无可厚非,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若将法律武器变成钻营投机的“空子”,就与法的本意背道而驰,也与诚实信用的价值观念相悖,披着法律外衣的不法动机最终只是“黄粱一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