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欠谁的爱?孩子一个电话让抚养费“拉锯战”温暖“破局”
“法官,您说,这账应该怎么算!”野三关法庭的家事调解室里,李华(化名)攥紧拳头,声调抑制不住地上扬。对面的王青(化名)猛地站起,出声打断:“孩子要读书,要吃饭,哪一样不要钱?你年年拖欠,我不找法院能怎么办!” 这场围绕孩子小军抚养费的拉锯战,已在两个曾经最亲密的人之间撕扯了五六年。 时针拨回2013年,李华和王青因种种矛盾,感情破裂,婚姻走向了尽头,经法院调解,二人达成协议:孩子小军归王青抚养,李华按月支付抚养费直至孩子成年。 然而,生活总比协议曲折。2015年,王青组建了新的家庭,感到不便继续抚养孩子,便将小军托付给父亲李华照顾。接下来的四年里,李华成了小军唯一的倚靠,他默默承担起养育的重任,那本应支付的抚养费,他从未向王青提起过一句。王青,也在这四年间未曾支付过任何费用。 2020年,王青将小军重新接回身边。但此后的每一笔抚养费,都将二人本就脆弱的关系撕裂更深——每年抚养费一到期,王青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银行卡冻结、支付受限……当王青又一次申请强制执行时,终于点燃了李华心中积怨已久的怒火。 “我养了四年孩子分文未取,你接回去之后却年年告我、冻我账户!”李华一纸诉状将王青告上法庭,要求王青支付那四年独自抚养的费用:“该我支付的抚养费我一分都不会少,但她欠我的费用也必须全部还回来!” “孩子现在上高中了,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以前调解离婚时确定的那点抚养费根本不够。而且每年他从未按时支付过抚养费,我不申请执行能拿到钱吗!”接到法官电话的王青,情绪同样激动,“他不履行义务,还起诉我,什么都别说了,到时候法庭上见!”最初的先行调解,在双方的剑拔弩张中陷入僵局。 翻开卷宗,案情脉络清晰可见,但法官深知:“抚养费纠纷案件的背后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恩怨。一纸判决分得清金钱数额,却烫不平内心伤痕。解法结易,解心结难,这才是考验。”开庭前法官决定再组织一次调解。 开庭当日,家事调解室俨然成为二人的“战场”。 “孩子每年开销越来越大,我一个人怎么负担得过来!再说,我不找法院强制执行,你会主动给抚养费吗?” “王青,你别忘了,当初离婚是你提的,孩子你也要抚养,你再婚不方便带小孩,让我带几年,我说过二话吗?我带了四年孩子,抚养费全是我出的,我找你要过一分钱吗?你可倒好,孩子接回去后每年都找法院强制执行要钱,你只认得钱吗?你真当我是好欺负的吗?” 二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休,王青和李华释放着情绪,诉说着生活不易、满腹委屈和愤懑不平。法官沉默地注视着这对曾经的爱侣,任由情绪宣泄——这往往是理性回归的第一步。 忽然,王青快步走出调解室,没过多久,便满脸泪痕地走了进来,手中紧握着手机。几乎是同时,李华的手机铃声尖锐地响起,手机另一头传来了小军带有哭腔的声音。电话挂断,房间陷入沉默,方才的“硝烟”被这带着泪的呼唤瞬间浇熄。 法官的目光扫过二人疲惫而痛苦的脸庞:“刚刚的争吵,还有孩子的这通电话,我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我听到了你们对小军的爱,很深很深,可这份爱,如今好像让小军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他难过是因为他心疼你们,也因为你们的对立让他左右为难。想想看,孩子马上要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了,难道你们真的忍心让他带着遗憾和愧疚走下去吗?” 字字句句,敲打在李华和王青的心坎上。法官继续从法理到情理,从义务到责任,耐心开解,细细梳理。终于,弥漫在双方之间浓烈的火药味渐渐消散,他们放下了执拗的算计,达成了一致:王青补偿李华四年独自抚养小孩的费用,李华则补齐小军的抚养费。 当制好的调解书交到二人手中,那段被撕裂的亲情时光似乎正在渐渐弥合,宣告着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