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黑面神”也是“知心大哥”
——苏静用脚步丈量司法温度
苏静,男,1990年出生,湖北巴东人,2008年应征入伍从事警卫工作,服役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退役,2017年入职巴东县人民法院,现任雇员制司法警察。在部队期间,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参加工作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执行能手”。
在法庭之外,有这样一位执法者,他以脚步践行公平正义。身材挺拔如松,眉眼间自带不怒自威的气场,被同事戏称“行走的安全感”。 这位硬汉在执行工作中,将刚毅与温情熔铸成独特的“执行哲学”:对拒执者雷霆果敢,对困境者春风细腻。在强制执行的刚性与人性的柔肠之间,苏静走出了一条充满温度的执法之路。 铁腕柔情,焐热迷途青年的心 2025年初春,三起标的8000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让苏静注意到25岁的小吕。这个因创业失败“躺平”的青年,还处于刑事犯罪缓刑考验期。翻阅卷宗时,苏静望着照片里略显稚嫩的脸沉思:“他才25岁,人生不该被一纸判决钉死。” 同事建议采取强制措施,但苏静深知,司法拘留虽能快速结案,却会让小吕面临撤销缓刑、收监入狱的风险。秉持善意文明执法理念,他决定再给小吕一次机会。拨通小吕母亲的电话时,对方早已心灰意冷,苏静动情劝说:“我们都没放弃他,你们怎能放弃儿子?”这句话打动了小吕母亲,她承诺尽力解决。 转头面对悔过哭泣的小吕,苏静说:“我相信你能站起来,哪怕心是石头,我也要焐化。”他递去100元路费,让小吕回家筹钱。一周后,小吕带着打工收入和家属拼凑的15000元来到法院,与申请人达成和解。“我办的不是案子,是他的人生。”苏静感慨,法律的意义不是惩罚,而是规范行为、维系秩序。 跋山涉水,守护孩童眼里的光 2022年寒冬,一起特殊的抚养费纠纷案揪紧了苏静的心。小水的父母离婚后,母亲失踪,父亲彭某6年未付抚养费,还像人间蒸发。年迈的外公外婆无力抚养,只能向法院求助。 面对有自闭抑郁倾向的青春期少年小水,苏静深知:“他最缺的不是钱,是爸爸的声音。”他多次协助联系救助部门,自掏腰包帮衬,更执着于找到彭某。他和同事三进鄂东,联动当地社区、派出所排查,顶着烈日穿梭于武汉武湖、红安等地。同事劝他别急,他指着照片里小水怯生生的眼睛:“这孩子眼里的光,不能在我们手里熄灭。” 历经三年追查,2025年4月23日,彭某在武汉落网。随后,其亲属代交了6年抚养费69000元。压在苏静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善意执行,消除郁结于胸的气 2025年7月,某征地拆迁行政非诉执行案中,被执行人李某因对补偿不满,长期信访申诉,抵触情绪强烈。退伍军人出身的苏静拿出“战术智慧”,制定“三步走”方案:5次实地调查、协调政府部门、再启动强制程序。 他一边耐心释法,详解补偿政策;一边协调村委会和政府,在政策范围内为李某解决实际困难。执行当天,李某组织家属阻碍执行,提出不合理要求。苏静临危不乱,按预案协调人员,同时将李某请到一旁安抚,经1个多小时沟通,李某最终同意配合,案件圆满执结。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法院干警该是温情的。”谈及此案,苏静红了眼眶。 同事笑称他有“两副面孔”:执行现场是“黑面神”,调解室里是“知心大哥”。从迷彩绿到司法蓝,从钢枪到法槌,他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司法有温度”的军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