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三”举措助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28 点击数量:396

2025年以来,巴东县人民法院深入落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部署要求,以强化多元解纷为核心,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实施“三个驻点服务”“三个调解衔接”“三个赋能行动”“三个联动机制”的“四个三”举措,全方位构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后端保障”的矛盾纠纷治理新格局,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供坚实司法支撑。


图片




落实"三个驻点服务" , 打造司法便民前沿阵地




图片

巴东法院精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诉讼服务团队入驻县综治中心,设立常态化办公窗口,推动司法服务与综治治理深度融合,重点落实三项驻点职能。

驻点开展纠纷预判分流服务,对综治中心接收的矛盾纠纷进行初步甄别,依据纠纷类型、复杂程度确定化解路径,符合调解条件的即时启动先行调解程序,需诉讼解决的同步提供立案指导,实现纠纷“分类施策、精准分流”。

图片

驻点办理现场司法确认服务,在综治中心设立司法确认室,对调解成功且符合条件的案件,驻点人员当场审查材料、办理司法确认手续,避免当事人往返法院奔波。

驻点提供调解业务指导服务,驻点法官直接对接综治中心内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组织,针对调解中的法律适用、协议起草等问题,提供“一对一”即时指导,确保调解工作合法合规、专业高效。



健全"三个调解衔接",构建"先行调解+诉讼"无缝闭环

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巴东法院围绕“前端调解过滤、后端诉讼保障”目标,健全三项衔接机制,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健全先行调解闭环衔接机制,对适宜调解的纠纷,通过综治中心平台即时委托入驻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开展先行调解,同步推送案件信息与证据材料;调解失败的直接转入审理程序,杜绝案件“空转”,实现“调解—诉讼”无缝过渡。

图片

健全先行调解流程衔接机制,建立“先行调解案件台账”,明确调解期限、调解组织、责任调解员,督促定期向法院反馈进展;法院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督调解进度,对超期案件及时提醒,确保“快调快结、流程不滞”。

健全先行调解保障衔接机制,对情况困难当事人,在先行调解阶段同步对接法律援助资源;对农民工工资、赡养、抚养等民生案件,开通先行调解“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调解,强化特殊群体权益保障。2025年以来,通过先行调解机制委托巴东县第三方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先行调解70件,调解成功65件;委托巴东县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开展先行调解24件,调解成功21件。



实施"三个赋能行动",提升基层解纷专业水平

为夯实综治中心调解工作基础,巴东法院从能力建设入手,实施三项赋能行动,推动调解工作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

图片

实施业务培训赋能行动,联合综治中心定期举办“调解能力提升培训班”,驻点法官围绕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等常见纠纷,讲解调解技巧、法律适用要点及风险防范。

图片

实施案例指引赋能行动,梳理综治中心成功化解的典型调解案例,整理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实操范本,结合多元解纷案例库、人民法院案例库,为调解员提供精准指引,提升调解工作规范性。

r图片

实施实战帮带赋能行动,建立“法官+调解员”结对帮带机制,通过“跟案学习”模式,让调解员全程参与复杂纠纷调解过程,现场学习诉求倾听、焦点梳理、方案制定等核心技能,切实提升实战能力。



建立“三个联动机制”,激活跨部门治理效能


针对综治中心多部门协同、多领域覆盖的特点,巴东法院以打破部门壁垒为核心,建立三项联动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建立双重会商联动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应急会商”模式,联合综治中心、公安、司法、人社、妇联、住建等入驻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分析难点问题;针对突发重大纠纷启动应急会商,快速制定化解方案,避免矛盾激化升级。

图片

建立全面信息联动机制,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平台,明确“案件信息、纠纷动态、人员信息”三类核心数据共享内容,建立“信息推送—接收—反馈”闭环流程,确保数据高效流转,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多跑路、工作提效率”。

图片

建立数据运用联动机制,通过分析共享数据,法院精准掌握辖区纠纷高发领域、时段及特点,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定期向综治中心通报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共享案件信息、数据统计等资料,综治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纠纷的类型、特点、趋势,将力量集中投向纠纷高发领域,实现“靶向治理、精准施策”,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