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后督促强服务 巴东法院破解“胜诉难兑现”

发布时间:2025-09-28 点击数量:36

“原以为拿到判决书还要走执行程序,没想到法官一督促,对方一周就把欠款打过来了!”近日,在巴东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领到还款的杨女士难掩激动,对该院积极探索并推行的“判后督促履行”机制连连称赞。

图片

释法搭桥

化对立促主动履约

图片

“以往不少案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抱着‘能拖就拖’的心态消极应对,最终只能靠强制执行解决,既浪费司法资源,也加剧双方矛盾。”巴东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道出该机制推行的初衷。

图片

判后督促履行机制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判决生效后、申请执行前,由专职法官主动联系双方当事人,一方面向被申请人释明不履行判决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了解申请人的权益兑现需求,用“法理+情理”引导被申请人主动履约,同时协助双方协商履行细节,用主动服务破解胜诉难兑现的痛点,让越来越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快速落地。

图片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王某拖欠李某5万元借款,判决生效后,王某以“暂时没钱”为由迟迟不履行还款义务。负责判后督促履行的法官介入后,不仅向王某讲清“久拖不还可能面临的强制措施”,还结合其收入情况,牵头制定“每月还款5000元,分10期付清”的方案。“法官既讲法律,又帮我想办法,没让我和朋友李某彻底闹僵,太贴心了。”最终,王某按约定启动首期还款,李某也无需再申请强制执行。


图片

分类保障

惠民生纾企业困境

图片


为让督促履行更高效,巴东法院根据案件类型、标的额大小等案件特点,建立“分类督促履行”模式,针对不同案件精准发力:对劳动报酬、抚养费、赡养费等涉民生案件,开通优先督促履行绿色通道,安排专人紧盯进度,确保小标的、快履行,让群众权益尽快落地;对涉企纠纷案件,秉持保经营、降成本原则,通过深入沟通企业经营状况,引导申请人给予合理履行期限,避免企业因短期履约压力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对标的额较大、履行难度高的案件,则联合社区、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释法协调,形成化解合力。

图片

今年2月,湖北某公司因拖欠供应商某建材公司65万元货款被判决付款。考虑到该公司正处于生产旺季,资金主要用于材料采购,法官运用判后督促履行机制多次组织双方沟通,最终促成建材公司同意放弃利息,为企业减轻还款压力。截至目前,湖北某公司已按时付清全部款项。“要是直接进入执行程序,公司账户被冻结,订单就全黄了,多年积累的合作关系也会断。感谢法官给了我们缓冲空间,保住了企业的‘生命线’。”该公司负责人周经理感激地说。

图片


图片

强督追责

惩失信固司法权威

图片

“只靠‘软协商’没有‘硬约束’,履行效果会大打折扣。”巴东法院在推行判后督促履行机制时,始终明确“督促不是纵容”。对于经多次沟通仍拒绝履行、或故意拖延履行的被申请人,法院会第一时间将案件信息推送至执行部门,告知申请人可随时申请强制执行;一旦进入执行程序,将依法采取查封财产、冻结账户、纳入失信名单等强制措施,绝不因督促履行弱化法律威慑力。

图片

今年6月,毛某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被判决向房东谭某支付5.6万元租金,毛某在督促履行过程中多次承诺但不兑现,甚至拒绝接听法官电话。法官随即启动“督促履行转执行”流程,执行法官迅速查封毛某名下存款,眼见“躲不过去”,毛某当天便付清全部租金。“一开始以为拖一拖就能蒙混过关,没想到法官真的会动真格。”事后,毛某懊悔地说。



图片
图片

据统计,自2025年7月该机制落地以来,巴东法院已对265起生效判决案件开展判后督促履行工作,其中90起案件实现判决生效后主动履行,履行到位金额超200余万元,平均履行周期缩短至10天,有效减少了“判决变白条”现象,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时间与诉讼成本。

“判后督促履行机制,本质是把‘被动执行’变成‘主动引导履行’,把‘事后解决’变成‘事前服务’。”巴东法院副院长罗扬军表示,下一步,该院将持续优化判后督促履行机制,引导更多当事人诚信履约、自觉守法,以更优质的司法服务,让纸上判决落地生金,真正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